当前位置 >>> 威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职教高地 >>> 政策指导
关于印发《中共威海市委教育工委威海市教育局202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时间:2020年04月23日       来源:       发布人:editor       点击率:149969

中共威海市委教育工委  威海市教育局

2020年工作要点

 

2020年是全市重点工作攻坚突破年。全市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国家、省市教育大会精神,以实施教育重点突破提升项目为抓手,以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实现全市教育重点工作新突破,改革成效大提升,努力办好威海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贡献教育力量。

一、聚焦党建引领,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1.旗帜鲜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严格落实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以“四个自信”“红色印迹”为主题,开展大中小学校思政课“同城大课堂”宣讲活动50次,立项市级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8个。持续做好“学习强国”等平台的推广使用。

2.坚决维护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安全。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抓好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配备工作。出台规范管理学校及幼儿园举办会议活动的实施意见。坚决抵御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舆情预防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开展教育系统舆情信息员、网评员培训。

3.持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完善高校院系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健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创新突破项目,开展学校党建工作“一校一品”品牌创建。健全完善“双培养”机制,挖掘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向党组织靠拢。组织市(含高校)、各区市评选先进教师党支部和优秀教师党员。依托市委党校教育工委分校,举办有关党务工作专题培训班,提升教育系统党建工作质量。

4.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贯彻《全省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实施意见》,压实各区市、各校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落实好“三重一大”制度,持续深入开展“廉洁学校”建设。严明党的纪律,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警示教育,廉政谈话力求实效。配合做好市委第十轮巡察工作,抓牢抓实问题整改。

5.坚持不懈抓好机关自身建设。

加强机关组织生活形式创新、内容创新,以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促机关凝聚力战斗力提升。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巩固深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成果。落实机关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完善督查督办工作机制,整体提升机关作风和执行力。

二、聚焦校园疫情防控,坚决打赢“防疫保学”攻坚战

6.做好延期开学期间师生管理服务。

分级分类开展线上教育教学,加强毕业年级学生指导,做好不具备在线学习条件学生的辅导。合理规划整体教学安排,有效做好复课后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加强疫情期间师生、家长的思想引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缓解社会焦虑。加强对境外返回师生的沟通联系,关心关爱境外师生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7.坚决守好校园这片净土。

压紧压实防控责任,细化开学工作方案和操作规范,统筹做好物资调配储备,有序组织错时开学、错峰返校。强化校园日常防控,严格各类聚集性场所管理,抓牢抓实人员摸排管控。完善应急处置措施,构建联防联控机制,坚决防止疫情向校园输入扩散,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健康。

三、完善“五育并举”体系,提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性实效性

8.坚持德育为先。

实施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推进普通中小学“图书馆式”学校建设和师生“大阅读工程”。开展中小学生传统文化进校园、追寻红色印迹等系列活动,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地和活动品牌。创新家校合作育人载体,持续深化家校合作育人机制。提高国防教育育人成效,培养学生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

9.注重健康教育。

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加强各类学生常见病特别是传染疾病的防控与干预,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做好全市中小学生视力摸底和市级视力抽测,开展市级学生体质与健康标准抽测,提升学校健康工作实效。规范学校体育课程管理,保障体育课程开齐开足。改进学生八大联赛比赛方式,发布学校体育年度报告,推动体育教学提质增效。

10.推动美育发展。

强化美育评价,进一步落实中小学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制度,探索开展市级学生艺术素养抽测工作。以教师合唱团为引领,以课堂合唱教学为抓手,提升美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生审美素养。加强部门联动,吸收优秀社会资源,推进舞蹈、戏剧、版画、手工制作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进课堂。

11.加强劳动教育。

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见》,以社会大课堂为依托,统筹学科融合和家校共育,深化劳动实践体验活动。广泛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

四、聚焦优质公平,强化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

12.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创建省市级游戏教育实验区3个、实验园25所。加强幼小科学衔接的研究和实践。加大《山东省学前教育条例》的学习宣传力度,贯彻落实《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办法》,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完善对薄弱幼儿园的结对帮扶机制。开展学前教育管理干部和新入职园长岗位培训。调整幼儿园保育教育费收费标准,加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力度。

13.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以《威海市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为依据,“一校一案”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水平,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修订市级特色评估指标,开展首批18所特色学校复评。发展海洋特色教育,助力海洋城市建设。做好年度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严格招生政策,优化招生流程,探索中小学入学网上办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确保应入尽入。举办威海市第九届中小学生科技节。完善小学生课后托管办法,规范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14.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加强高考改革政策的宣传培训,打好新高考改革“滩头之战”。对接教育部“强基计划”,探索优生培养路径。以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为突破口,跟进首批试点单位工作进展,适时开展第二批试点项目遴选工作,推动高中多元化、特色化发展。组织普通辩论赛、科学实验比赛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活动。推进普通高中与高校联合育人、新型数字化学校建设等9个省级高中改革发展重点任务试点工作。

15.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

完成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目标任务,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年内完成资源教室建设任务21个,推动特殊教育品质提档升级。全面推进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开展随班就读、送教上门视导工作,提升送教活动质量。

16.推进职业教育优质高效发展。

制定《威海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动具体方案的落地落细落实。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联盟)5个,探索职教集团建设发展新模式,推进省级中高职示范(特色)校、品牌专业、现代学徒制、“齐鲁工匠”后备人才等项目建设,建立技术技能型人才中高职贯通学制、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机制。开发产教融合智能化云平台,积极参与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城市创建工作。继续办好大赛,提高省赛、国赛成绩。全面启动实施“学历证书+若干专业能力证书(1+X)”证书制度。

17.推进民办教育和继续教育优质规范发展。

修订完善《民办教育机构年检标准》,制定《威海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加强监管,持续规范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行为,防范办学风险。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年内完成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分类审批登记。构建全市社区教育四级网络,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培育一批优质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和终身学习活动品牌,服务人民群众的终身学习需求。

18.深化教育对外开放。

大力支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发展,鼓励中小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推进山大澳国立联合理学院项目建设,落实共建任务。举办2020年海外招生展,筹备举办“第三届国际教育论坛”。持续推进城市国际化学校语言环境建设,促进各类学校加大国际间教育交流与合作力度。

19.加强语言文字工作。

完成县域普通话普及验收和语言文字达标学校建设三年规划任务。以普通话测试、文明城市建设、“推普周”宣传等工作为抓手,大力推广普通话,倡导公职人员公务活动主动讲普通话,全面推进全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五、聚焦惠民为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

20.扩增教育资源,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持续扩增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普惠性幼儿园20所,学位4560个,完成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项目19个,新增学位2.2万个,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标准班额。推动实施市和有关区市特殊教育学校规划、改造、建设任务,推进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三期工程和市直学校消防改造等工程。着力提升校园绿化、美化水平,改善学校照明条件,深化完善“厕所革命”,开展“洗手行动”,打造“精致校园”。

21.推进教育领域脱贫攻坚圆满收官。

推进行业扶贫、定点扶贫、协作扶贫三项攻坚任务的全面实施。落实各学段教育资助政策,实现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教育资助全覆盖。盯紧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工作。推进枣庄、重庆云阳和青海门源学校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持续开展教育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完善责任落实机制。

22.全面提升乡村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乡镇学校建设,新建改扩建农村中小学项目3个,新建农村幼儿园8所。加强城乡协作、以城带乡,持续开展“双助工程”“质量下乡百校行”活动,实现乡村教师培训全员覆盖。利用威海智慧教育云等平台,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选聘公费师范生到乡村学校,落实乡村教师政策补助,在教师培训、配备补充、评先选优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推动城乡教育师资力量均衡协调。

六、聚焦人才引培,激发师资队伍活力

23.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抓实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师德考评负面清单制度,加大师德失范行为的整治力度。创建15个市级师德涵养基地、10个市级教师实践教育基地,树立和挖掘全市优秀教师先进典型,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强化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实施中小学校长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培育威海教育家群落,实施14个“威海教育名家工作室”年度建设工程,发挥好教育名家名师辐射引领作用。

24.积极引进教育高层次人才。

完善招聘机制和办法,沿用并优化走进高校面试直招的形式,加大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短缺人才引进力度。积极与高校沟通,推动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部属师范类高校在威建立公费师范生实习基地。

25.切实减轻教师负担,保障教师待遇。

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相关报表填写、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等事宜,列出具体减负清单,确保对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在现有基础上减少50%以上。深化中小学校绩效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建立绩效工资增量机制。

七、聚焦服务保障,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26.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积极争取加大各类专项资金投入保障力度。落实“两个只增不减”以及各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做好教育经费的预决算工作,妥善合理安排经费。规范教育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27.提升依法治理水平。

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机制,推进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制订依法行政工作实施方案,启动各中小学校章程修订工作,提升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能力。全面实施信用“进校园”工程,完善教育系统信用监管制度和惩戒机制。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探索“网上办理”和“一次办好”工作标准流程,用好“12345”政务服务热线、“阳光问政热线”等政民互动平台“传声筒”,打造“教育服务,叫您满意”工作品牌。

28.强化教育督导职能。

制定贯彻国家、省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政策的配套文件。组建市级教育督导专家资源库。印发《威海市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攻坚工作方案(2020年)》。做好省级对市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查工作,开展首次市级对区市政府(管委)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保障等专项督导评估工作。

29.增强教育改革综合成效。

启动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结合全省“工委书记、教育局长突破项目”与全市“重点工作攻坚突破年”要求,实施教育领域10大重点突破提升项目。开展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评选,及时发现、总结、宣传和推广基层教育改革创新优秀经验。

30.发挥教科研专业引领作用

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深入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生命化课堂构建、有效作业设计、学业考试科学命题等育人关键环节的实践研究。通过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等制度,加强校本教研指导,构建课程目标引领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格局。制定《关于加强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积极培育、推广和应用一批优秀教学成果。

31.强化校园安全稳定。

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学校安全条例》,健全学校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常态化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和监督检查,推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建设达标升级。年底前校车全部更新至2012年国家校车安全标准。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加大校园周边治安综合管理,严厉打击涉校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实现全市学校食堂“明厨亮灶”率100%。创新校园安全宣传教育形式和内容,组织校园安全知识竞赛,提高安全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家庭成效。

32.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启动网络公开课建设工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业务深度融合。开展智慧教育云平台应用情况督导和评估,全面提升线上课程质量。持续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和网络管理培训,提升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教学应用水平和信息化素养。制订《威海市中小学数字校园达标评估办法》,推动数字校园建设。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实时监控网络运行状况,确保教育系统网络安全。

33.强化教育考试综合保障能力。

以实现“平安考试”为目标,全力做好高考、中考等全年23类教育考试综合保障。提升市级国家教育考试指挥平台及市级保密室智能化水平,推动有关学校完成网上巡查高清化改造和新考点标准化建设,增强信息化保障能力。全面推行“二次安检”管理办法,推广使用身份认证系统及试卷跟踪系统,不断完善防作弊应对措施,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学校地址: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松鹤路19号
邮编:264213     学校信箱:whzzxzxx@163.com
联系电话:0631-5930098    传真号码:0631-5930098
招生热线:0631-5930011、0631-5930022    
有偿补课投拆电话:0631-5930017
技术支持:网络管理中心     鲁ICP备1704155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00402000320号